時光荏苒,歲月變遷。每個老物件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,讓我們能夠重溫獨家記憶,觸摸漸行漸遠的舊時光……
連日來,寧國市西津街道鳳凰社區(qū)尋訪轄區(qū)黨員群眾家的老物件,深度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家風故事。初秋時分,該社區(qū)青年黨員走進老黨員家中,聆聽老物件中蘊含的好家風故事。
糧票“傳家寶”
“珍惜每一粒糧食”是鳳凰社區(qū)黨員方蘇友和青年黨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。方蘇友家有一個外殼斑駁的舊盒子,里面存放著花花綠綠的糧票。

方蘇友展示自己珍藏的老糧票
在方蘇友珍藏的糧票中,正面印著農(nóng)田水利等圖案,背面印著糧票的使用說明,票面以粉、紫色為主,看起來很有年代感。糧票是一代人的記憶,也承載著克勤克儉的精神,方蘇友視它為“傳家寶”,他鄭重珍藏這些寶貝,時常拿出來摩挲,并以此教育后代,珍惜每一粒糧食,珍惜現(xiàn)在的幸福生活,在方蘇友的言傳身教下,他的孩子牢記“家訓”,克勤克儉、踏實真誠,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番事業(yè)。
明亮的煤油燈
煤油爐又叫罩子燈,因為年代久遠,原本高高的玻璃燈罩已丟失,但看得出來,煤油燈的主人很珍惜這盞燈,擦拭干凈的燈身微微泛著黃。
劉祁香說,在她的童年、少年時代,這盞燈就是家中最常見的照明工具,夜幕降臨,輕輕挑起一根燈芯兒,點燃后,金黃的火光好似一個小精靈般在玻璃罩里跳舞,燈花如豆,但散開的燈光卻能照進屋內(nèi)的黑暗,聚攏一屋的溫暖和溫馨,要想保持玻璃燈罩的锃明透亮,需要每隔幾天用棉布擦拭,拭去燈罩里烏黑的油煙,就會像新的一樣,這份清潔工作就交給了年幼的劉祁香,每每擦拭燈罩,那股淡淡的煤油味是記憶中家的味道。

劉祁香家的煤油燈
早起煤油燈下母親在準備一家人的早飯,晚上煤油燈下孩子們寫作業(yè)看書,母親則做起來針線活……淡黃的燈光下留下了多少幕家的剪影。多年來,劉祁香一直珍藏著這盞煤油燈,也曾不止一次的向兒子講起煤油燈的故事,“煤油燈”的光一直映照著他們一家人相知相守、陪伴鼓勵的家風故事。
“嘀嗒嘀嗒”的掛鐘

施晨家的老式掛鐘
黨員施晨的老家,有一座老式掛鐘,掛鐘高約半米,表面深棕色的豎條紋,帶著歲月的痕跡。施晨回憶,父親教會了她怎么認識鐘表,怎么認識時間?!班粥粥?,一聲就是一秒鐘,“我要上學校,天天不遲到”,起床,洗漱、掃地、收拾家要有多長時間,吃飯要用多長時間,上學路上要用多長時間,成了小小的施晨要考慮的大事。父親還說,鐘表是講誠信的,你定期給它擰緊發(fā)條,它就會準確告訴你時間,施晨一直謹記。
在“嘀嗒”聲中,施晨漸漸長大,有了自己的手表,不需要再去看墻上的鐘表了,早晨起床不再需要父母呼喚了,但“守信”“守時”卻成為了她人生永遠的準則。
忠厚傳家久,詩書濟世長。比起萬貫家財,家風,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(chǎn)。(施晨 司珺怡)